《教学勇气》读书心得10篇( 六 )


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 , 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 , 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 。在日常的工作中 , 我们遵守的教师职业规则 , 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伦理意义上值得赞美 , 但非我心甘情愿所为 。对一项非我倾心的工作 , 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有价值 , 它都会侵犯我” 。我相信 , 这是大多数普通老师的一种内心感受 , 但是我们却很忽视这内心的声音 , 任由这种侵犯的痛苦伤害我们 , 然后我们会最终把这种痛苦也加诸于学生身上 。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 , 而是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呐喊.”
我们越是学会倾听内心 , 就越会真实地感受教学 。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篇8
当我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 , 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 , 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 , 过于肤浅 。《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 , 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 , 学生 , 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 。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 。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 , 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 , 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 , 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 ,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 。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 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 , 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 。
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 , 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 , 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 。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 , 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 , 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 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 , 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 , 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 , 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 , 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 。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 , 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 , 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 。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 , 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 , 认识自我 , 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 , 形成一个共同体 , 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 。因此 ,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 , 好的教学方法 , 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 ,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每一节课里 , 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 , 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 , 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 , 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 , 自我的身份认同 , 我的自我个性 , 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
然而当我回忆我这些年的教学工作时 , 我发现我和我的同事有很多类似帕尔默所描述的状态:课堂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分离的 , 缺少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 , “我”独立于学生之外 , 独立于所教的学科之外 。当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 , 我以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 , 原因正如帕尔默所说的 , 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认识途径是以“脱离我们的自我”为代价 , 将我们带入“真实”世界的“客观”认识途径 。而悬置于我们教师和学生头上的高考试卷使我们更加默认了这种认知途径 , 我们害怕 , 恐惧我们介入到我们的学科会受到评判 , 有可能招来漠视和嘲讽 。因此 , 造成了课堂上的“我”与真实的“我”相分离 , 与所教的学科相分离 。师生有别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 , 恐惧与学生发生冲突 , 造成了“我”与学生的分离 。这种种由于害怕和恐惧所造成的分离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 。我们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事情 , 造成了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 , 缺少了教育的热情和冲动 , 本来生机勃勃的教育被我们弄得死气沉沉 。因此为了让教育事业恢复它应有的活力 , 发挥它应有的对这个社会的功能 , 作为我们要寻找自我 , 寻找自身认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

推荐阅读